黄金外汇交易开户链接

外汇基本面分析基础理论

基本面分析外汇走势由来已久,历史上已经产生了多个经典的分析理论,虽然有些理论由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已经失效,或者影响力减弱,但在建立新的定价模型的时候仍然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基本面分析理论都是一些非常客观的分析方法,反映实际经济因素对外汇走势的影响,而这些实际经济因素正是汇率产生波动的根源,下面四个基本理论也是我们进行基本面分析的最主要方法。

1、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PowerParity,简称PPP),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理论,但也是最为经典的理论,后来的很多汇率定价理论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是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K.G.卡塞尔(1866-1945年)在1918年发表的《外汇反常的离差现象》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购买力平价学说的基本概念,直到1922年,他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才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学说。此后购买力平价理论又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经比较成熟,尽管该理论在实际运用中还有一些有争议的地方。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含义是:一国货币的对外汇率,主要是由两个国家货币在其本国所具有的购买力所决定,两种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两国货币的汇率。比如某个商品在甲国值1元,在乙国值2元,那么我们就说甲国与乙国两种货币的比率是1:2,我们把这个比率称为购买力平价,此时甲国的货币比乙国的货币值钱,甲国货币兑乙国货币的平价汇率为2.0000。当然在实际的计算当中,这个评价汇率不是由一个商品所决定的,而是一揽子商品来决定,这一揽子商品应包括该国经济的主要商品。

购买力平价理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预测汇率的长期趋势。通过购买力评价理论的规则确定某个货币在国际外汇市场是被高估还是低估,一个被高估的货币总是要下跌而回归其真实价值的,而一个被低估的货币也总是要通过上涨来回归其真实价值。

现今的外汇市场脱离固定汇率时代已久,单以购买力平价说来推断货币应有的价位显然过于单纯,因此汇价并不适于购买力平价完全同步的。但是两者显然是有联系的,即两者偏离的程度始终受到购买力平价的制约,在偏离到一定程度之后,汇价就会向购买力平价回归,而同时由于各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一致,购买力平价也是在不断变动的过程中。

比如,1980-1985年间,美元的汇价明显地偏离了购买力平价,5年里美元兑各主要货币大幅上涨,到1985年美元汇价高出其购买力平价越70%,此后的3年里,美元汇价开始对这种严重的偏离进行回归,美元汇价暴跌约50%,最终美元汇价又回到了购买力平价附近。这个案例也体现出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汇率长期走势的明确指示意义。

汇价与购买力平价之间的实际差异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来自于购买力平价理论并未考虑交易成本、运输成本、服务水平等信息,所以这种偏离是常规性地,持续的无差异是不现实的。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研究方法中,另外一个主要的方法就是将通货膨胀率作为研究工具和标准。因为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与货币的购买力成反比,比如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上升,则导致该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下降,相应地该国货币也就会在外汇市场上对外贬值;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下降,则该国货币国内购买力增强,在外汇市场上该国货币就会对外升值。所以,通过通货膨胀率的研究也可以比较两国的购买力水平,从而对两个国家间的长期汇率有一个方向性指导。衡量一个国家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水平是通过一些特定的经济指标来实现,这些指标我们将在本章第五节中详细介绍。

但同时也要注意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与该国实际经济发展潜力息息相关,如果出现了极度的通货紧缩,并不意味着该国货币会出现大幅上涨,比如日本1993年之后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经济衰退,即便是洋行降利率降低到零也无法改变极度通货紧缩的状况。

2、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两国之同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与两国的利息率有密切的联系。该理论的主要出发点,就是投资者投资于国内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应该与按即期汇率折成外汇在国外投资并按远期汇率买回本国货币所得到的短期投资收益相等。

一旦出现由于两国利率之差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差异,投资者就会进行套利活动,其结果是使远期汇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

比如,设A国的三个月短期利率为a,B国的三个月短期利率为b,两国即期汇率为R,远期汇率为Rt。某投资者拥有A国货币金额P作为投资对象,他既可以将P存放入A国银行,三个月后的收入为P(1+a);也可以按即期汇率将P兑换成B国货币,存人B国银行,其收入为P(1+b)/R,再按远期汇率折成A国货币,那么从B国投资取得的A国货币收入应为P.Rt(1+b)/R,根据利率平价理论,这两种投资收益应该相等,即P(1+a)=P.Rt(1+b)/R,推导出Rt-R=R(a-b)/(1+b)。可见,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两国利率水平相对变化关系决定的。

对利率差异所引起的汇率变动,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凯恩斯的汇率理论认为本国利率上升会引起本国货币汇率上升,而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则认为本国利率上升表明本国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较高,因为会导致本币汇率下跌。这两种理论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矛盾关系,前者是从国际资本追求高收益率的角度出发的,也是利率平价理论的观点,而后者则是从通货膨胀率变化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来进行实现,实际应用中到底哪种理论生效,还要参考该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因为在经济发展前景良好的时候,有些不利因素有可能因为国际资本的流动而减弱影响力,这一点我们在第3个基本理论中也可能得到相同的提示。

3、国际收支差额模式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活动总和的货币反映,这些活动包括了进出口贸易、劳务输出、居民汇款、出国旅游、对外投资、国际借款、利用外资等等,国际收支差额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体现。国际收支直接地表现为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直接导致外汇市场对本外币的供给和需求变化,从而影响汇率阶段性的升降。

比如某个国家,当国际收支差额出现了大量的逆差时,这表示该国接下来需要对外支付大量的本币,购买成相应的外国货币用于支付逆差,这个时候会造成外汇市场上本币供应的大量增加,成为本币贬值的因素,而相对应的外国货币则会出现需求的增加,而出现增值。

这就是国际收支差额所带来的本外币供给与需求变化,最终导致的汇率相应涨跌。在实际分析中,我们还应该更全面地考虑该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资本流动的情况,并不是所有的赤字增大都能带来该国货币贬值。最突出的例子是1999年,美国新经济蓬勃发展,纳斯达克(NASDAQ)指数强劲上扬,道·琼斯和标准·普尔指数也持续走高,美国失业率不断创出新低,消费信心充足。这些迹象本身是大量国际资本流入美国的信号,同时也作为继续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美国的砝码。流入美国的资金必须要在国际市场兑换成美元才能购买美国的金融资产或者进行投资。此时,虽然美国经常项目下的逆差非常大,但资本流入却远远大于经常项目下的逆差,美元在市场上仍然炙手可热,推动欧元/美元大幅下跌。类似情况也出现在2004年之后美国经济的复苏过程中。

国际收支在历史上一度是外汇市场波动的最主要因素,但随着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贸易外汇流动增加,特别是投机性操作的大幅增加削弱了国际收支在外汇市场的影响力。现在国际收支变化的主要影响已经引申为对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以此来影响外汇市场相关货币的中长期走势,而非国际收支本身带来的资本流动。

4、资产市场模式

货币与资产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货币被视为高效金融市场中交易的资产价格,资产市场模式已经逐渐取代了国际收支模式,或者说国际收支模式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这一点在上一点中已经表明。

资产市场的国际资本流动已经成为当今外汇市场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模式,对国际资本流动进行分析也是长中短期汇率变化趋势判断的最重要方法之一。众所周知,国际资本的流动追求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定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

一般来讲,取得这个收益最大化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投资的货币收益率,二是投资的资本收益率。假如某个国际资本要选择一个货币投资,显然投资者更愿意选择将来可能会升值的货币进行投资,以此来直接获得一段时间内买卖价差的利润,同时还会考虑到该货币是否能带来更高的利息收入;在选择一种资产投资的时候,投资者则主要考虑该资产与其他国家的资产收益率谁更高,而选择实际收益率较高的资产进行投资,在收益率相差不大的时候,则优先选择风险更小的资产进行投资。

这就是吸引国际资本不断流动的根本动因。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些小国家,或者政治经济不够稳定的国家能提供较高收益率的资产,但由于投资环境本身较差,潜在风险较大,仍然不能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而对于西方强国,比如美国、德国等,它们只要出现了较高潜在收益率的资产,则对国际资本会产生非常大的吸引力。

在经济为市场关注中心的时候,宏观经济状况决定了市场的基本方向,只有货币需求量在世界范围内能够持续增长的币种才能取得长期涨势。

在上述4个基本面分析理论中,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我们在用其他方法进行分析的时候,都要注意分析结果尽量向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上靠近,这样能够得出更准确的分析结论。最开始的3种理论虽然现在不能独立决定市场走势,但在基本面分析的时候那些分析理论依据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