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世界约有180种主权货币,但只有少数货币被广泛用于国际交易,例如计价、支付进口款项、发行债务或者境外投资。这些货币包括美元、欧元,以及使用比重较低的日元、英镑等。当危机爆发时,企业和投资者通常会持有美元以保证安全。
长期以来,各国央行国际储备的币种构成都包括这些少数的货币。这不足为奇,因为外汇储备的目的就是支持上述国际交易,确保国家当局能为国际收支需求提供资金,干预外汇市场,并为国内经济主体提供外汇。
IMF的一篇文章在一个全新的数据集基础上,分析了近几十年来各国央行储备货币持有的构成情况和驱动因素,以及这些驱动因素发生的变化。
一个主要的发现是,鉴于美元(在某种程度上,也包括欧元)的国际主导地位,截至目前,各国央行持有储备的币种构成变化都很小。
例如,尽管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提升,人民币在全球交易(如发行外债或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只占很小比重。
该文章还发现,金融联系似乎是储备货币持有变化的一个关键驱动因素,且其重要性在过去十年中与日俱增。这表明,只要美元继续主导全球金融和贸易,其作为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看来就将持续下去。
然而,正如缓慢移动的冰川有时会出人意料地汹涌向前, 外汇储备的币种构成也可能出现突然、意想不到且加速的变化。
一些经济和金融方面的趋势可能影响未来外汇储备的币种构成情况。地缘政治和技术发展可能与经济因素同样重要,再加上当前的新冠疫情,可能会加快未来的转变。这些转变的潜在驱动因素包括:
1. 国际金融格局的转变:市场对欧盟今年10月的大规模发债反应强烈,凸显了对于美元计价债券替代品的潜在需求。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发行更多以新兴债权国(如中国)货币计价的债券,以帮助满足更大的融资需求。文章发现,公共债务以何种货币计价,是决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币种构成的一个尤为重要的因素,这可能反映了各国央行对冲债务相关风险的意愿。
2. 不断变化的贸易联系和计价做法,也可能使国际货币需求发生转变。新冠疫情和近期的贸易紧张局势凸显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目前,各国比以往更关注确保关键的物资供应。向本地化生产转型将减少对国际货币的需求。同时,降低对任何单一贸易伙伴的依赖性,可能促进货币需求的多样化。近期签署的“亚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该地区15个国家之间的自贸协定——可能表明,当前在国际储备中占比较小的其他货币可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3. 发债国的政策可信度是其货币公信力的基础。新冠疫情凸显了当前和潜在发行国有必要制定健全的卫生和经济政策,以维持其增长潜力。
4. 货币的国际使用情况也可能反映战略考量。例如,有关储备货币构成组合的决策可能会受到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因素的影响。贸易紧张局势和国际制裁的影响,可能促使各国考虑调整持有的外汇储备,推动发行国实现本币国际化。
5. 疫情加快了金融和支付技术的进步。来自私人发行机构的潜在竞争——例如脸书基于区块链的支付系统Diem——已促使主要央行加快推进央行数字货币和跨境支付的相关工作。欧洲央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等正在探索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这可能会增加对其货币的需求。
本文来自智堡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第三方作者所有,相关授权事宜请联系原作者。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内容